【中美貿易戰】中方應冷靜應對貿戰 勿把「死橋」當「王牌」

經濟脈搏

發布時間: 2019/05/14 09:00

最後更新: 2019/05/14 10:54

分享:

分享:

  • 智囊倡中方以稀土、美債、市場反擊美
  • 這些「王牌」每如搬石頭砸自己腳
  • 冷靜審時度勢,才是中方應對貿戰的正道

美國升級關稅措施,中方宣布報復,中美貿易戰陡然升級。一如過往,兩國角力激化時,內地都有許多專家或評論推測中方如何反擊,有國家智囊日前在官媒重提中國有三「王牌」反制美國--稀土、美債、中國市場。但關鍵是:這些招數真的可行嗎?

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日前在官媒發表文章表示,中方對美國仍有「兩小一大」共三張王牌。其中,小王牌之一是徹底禁止對美國出口稀土,「小王牌」之二是在美國國債「做文章」;而「大王牌」則是中國市場向美國公司設限。

毫無疑問,中國國力有一定的韌性應對特朗普政府咄咄逼人,但以理性審視,上述三招不僅不可能是中方反制美國的王牌,更反而可能是餿主意(廣東俗語稱「死橋」)。因此,相信中國政府不會輕易如此出招。

一)禁售稀土

稀土是17種稀有化學元素(礦物)的合稱,是許多高科技產品、甚至導彈等高端武器的生產材料之一。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稀土出口國。

有人認為,稀土作為極其重要的戰略資源,如禁止向美國出口,無疑是斷了美國工業口糧。但要注意的是,先不說此舉是違背世貿組織的基本規則,中國就算真的禁運,真的能製造美國「稀土慌」嗎?

就短期而言,由於過去多年,中國稀土價格極其廉價,美日及歐洲地區已囤積了大量的稀土,中國禁運,美國未必立即斷糧。

就長期而言,擁有稀土的國家其實不止中國,就在去年,一份刊於《科學報告》的日本研究指,日本最東端珊瑚島南鳥島周邊海底大規模稀土金屬礦,釔等部份元素更可供應約780年,團隊形容金屬礦蘊藏量之多可「半無限向全球供應」。美國長遠可向日本、蒙古國等地購入稀土作填補。中國「稀土牌」未必打得響。

二)拋售美債

這一招以前已有許多人討論過,儘管拋美債可能令美國金融短期「震一震」,但中國要付出的代價可大;美債一波動,持有不少美債的中國難道可獨善其身?自己也會立馬損失數十億美元以上,根本是「搬石自己砸腳」的行為。

況且,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只佔美國總發債量約5%,中國拋售美債會有何結果還尚待觀察。也有論者又指中國可大舉出售美債,套現後購入石油;但獲得美元的石油生產商也可能買入美國國債,如此一來,中國的槓桿優勢並不會增加。

美國升級關稅措施,中方宣布報復,中美貿易戰陡然升級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中國繼續保持美債第一大持有國地位。好明顯,中國政府保持冷靜,沒有一如許多「專家」所言,做出「在美債作文章」的損人不利己行為。

三)限入中國市場

沒錯,去年美國公司在中國市場賺取了3800多億美元,而中國公司在美國市場只賺200多億美元,差得很遠。這意味中國一旦對美國拉閘,限制美資進入中國市場,美國商界一定會受傷。

這在邏輯上是成立的,但合邏輯不一定符合利益。需知全球化多年後,中美市場已變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,大家密不可分,因此中國如限制美國公司或商品攻華,中國自己或許也受損。蘋果(Apple)公司是好例子。

蘋果公司對自己對由中國經濟的貢獻似乎很自信。Apple中國網站特別闢出一欄,闡述如何為中國創造就業:

Apple通過各種方式來為中國經濟、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。創造廣泛優質的就業機會,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。通過中國的供應鏈、採購和投資等,我們帶來了300多萬個工作機會,iOS 的App Store生態系統支持了180 多萬個工作崗位。

自從App Store 發布以來,大中華區開發者還從中獲得了1100多億人民幣的收益。而這一切,僅僅是個開始。

這裡的數字透出一個訊息,就是蘋果的存在,為中國直接或間接支持了480萬個就業機會,單App Store就創逾千億人民幣收益。

在此格局下,中國倘對蘋果設限、令其產品在中國的銷售遇到任何有何風吹草動,中國豈能獨善其身?

也有人倡用人幣和糧食採購反擊美

其實除了上述三張似是疑非的「王牌」外,也有論者倡議中國以人民幣貶值,減購或停購美國糧農產品,反擊美國。但前者或會導致自身資本流失,後者則撼動中國糧食供應、牽動通脹、間接影響中國金融領域,因此都不是好「橋」。

說到底,眼下的這場貿易戰,多多少少源自美國政界、特朗普政府的激烈情緒,因此中方不僅不應跟美方鬥激,反而要更冷靜和理性審度形勢,畢竟知己知彼,才能找到出路。

開啟hket App,閱讀全文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